帆布袋下载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我的起源数据鹿_鹿姓氏 分布鹿氏家谱 鹿氏起源 鹿氏现今

我的起源数据鹿_鹿姓氏 分布鹿氏家谱 鹿氏起源 鹿氏现今

2024-05-14 06:38:49

我的起源数据鹿

鹿姓氏 分布鹿氏家谱 鹿氏起源 鹿氏现今

1,河北省定州市大鹿庄乡北鹿庄村 2,河北省定州市大鹿庄乡大鹿庄村 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随官屯镇大高庄村 4,山东省巨野县龙固镇鹿楼村 5,山东单县鹿楼村 6,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鹿家崖村 7,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东沙沟村 8,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岳沟村 9,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前鹿家庄 10,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王庄镇 11,山东省曲阜市时庄乡鹿王村 12,山东成武九女乡鹿堂村 13,山东安丘景芝镇鹿村 14,山东省莱州鹿家村 15,山东鱼台县鹿洼村 16,山东单县鹿楼村 17,河南封丘县曹岗乡鹿合村及其周边村庄居住有1000余人 18,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常蹇村 19,河南省辉县市常村镇赵凝屯村 20,河南省沈丘县白集镇鹿楼村 21,江苏省沛县鹿楼镇为鹿氏聚居区,已上万人 22,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鹿楼村 23,江苏徐州铜山县鹿楼村 24,江苏徐州茱萸山一带 25,江苏徐州贾汪紫庄 26,安徽省蒙城县板桥镇有鹿楼村、鹿小圩、大鹿、小鹿等村庄 27,甘肃天水市礼县 鹿家镇 28,山西榆社县南王村,小杜余沟村,东庄,马会村,北王村,郭郊 29,河南省夏邑县刘店乡鹿庙村等村庄; 30,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东、西牛泉村; 31,山东省曹县桃源乡鹿寨村、鹿庙村,庄寨镇祥东村 32,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部分地区 33,安徽阜阳鹿祠街 34,安徽颍上鹿家庙 35,山东省郓城县鹿湾村 36,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鹿家村 37,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鹿庄村,陈胡庄村,居住人口几千. 38,山东菏泽市曹县常乐集乡鹿庙村,前鹿庙. 39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土峻头村 40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柳卓乡西江村 41山东菏泽牡丹区万福办事处鹿坊村

方舟生存进化起源MOD龙系刷新倍率代码与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人类是怎样发现和记载自然数的

数的诞生
数学——自然科学之父,起源于用来计数的自然数的伟大发明.
若干年以前,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往往几十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白天共同劳动,搜捕野兽、飞禽或采集果薯食物;晚上住在洞穴里,共同享用劳动所得.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他们之间逐渐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产生了语言.他们能用简单的语言夹杂手势,来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随着劳动内容的发展,他们的语言也不断发展,终于超过了一切其他动物的语言.其中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语言包含了算术的色彩
人类先是产生了“数”的朦胧概念.他们狩猎而归,猎物或有或无,于是有了“有”与“无”两个概念.连续几天“无”兽可捕,就没有肉吃了,“有”、“无”的概念便逐渐加深.
后来,群居发展为部落.部落由一些成员很少的家庭组成.所谓“有”,就分为“一”、“二”、“三”、“多”等四种(有的部落甚至连“三”也没有).任何大于“三”的数量,他们都理解为“多”或者“一堆”、“一群”.有些酋长虽是长者,却说不出他捕获过多少种野兽,看见过多少种树,如果问巫医,巫医就会编造一些词汇来回答“多少种”的问题,并煞有其事地吟诵出来.然而,不管怎样,他们已经可以用双手说清这样的话(用一个指头指鹿,三个指头指箭):“要换我一头鹿.你得给我三枝箭.”这是他们当时没有的算术知识.
大约在1万年以前,冰河退却了.一些从事游牧的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在中东的山区内,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农耕生活.他们碰到了怎样的记录日期、季节,怎样计算收藏谷物数、种子数等问题.特别是在尼罗河谷、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发展起更复杂的农业社会时,他们还碰到交纳租税的问题.这就要求数有名称.而且计数必须更准确些,只有“一”、“二”、“三”、“多”,已远远不够用了.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及两河周围,叫做美索不达米亚,那儿产生过一种文化,与埃及文化一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虽然相距很远,但却以同样的建立了最早的书写自然数的系统——在树木或者石头上刻痕划印来记录流逝的日子.尽管数的形状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用单划表示“一”.
后来(特别是以村寨定居后),他们逐渐以符号代替刻痕,即用1个符号表示1件东西,2个符号表示2件东西,依此类推,这种记数方法延续了很久.大约在5000年以前,埃及的祭司已在一种用芦苇制成的草纸上书写数的符号,而美索不达米亚的祭司则是写在松软的泥板上.他们除了仍用单划表示“-”以外,还用其它符号表示“+”或者更大的自然数;他们重复地使用这些单划和符号,以表示所需要的数字.
公元前1500年,南美洲秘鲁印加族(印第安人的一部分)习惯于“结绳记数”——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子上打个结,用结的多少来记录收成.“结”与痕有一样的作用,也是用来表示自然数的.根据我国古书《易经》的记载,上古时期的人也是“结绳而治”,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后来又改为“书契”,即用刀在竹片或木头上刻痕记数.用一划代表“一”.直到今天,我们人还常用“正”字来记数.每一划代表“一”.当然,这个“正”字还包含着“逢五进一”的意思.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0℃,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让我们回到大经贸部2500年前的希腊,那里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他们所说的数是指整数.分数的出现,使"数"不那样完整了.但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以他们的信仰没有动摇.但是学派中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如果设这个数为X,既然,推导的结果即x2=2.他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x2=12 12=2,可见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是所要找的那个数,这个数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该怎样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震惊,动摇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了保持支撑世界的数学大厦不要坍塌,他们规定对新数的发现要严守秘密.而希帕索斯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据说他后来被扔进大海喂了鲨鱼.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们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们把它们写成 π、等形式,称它们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对各种数的研究使数学理论达到了相当高深和丰富的程度.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19世纪.许多人认为数学成就已经登峰造极,数字的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虚数就这样诞生了."i "成了虚数的单位.后人将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写成 a+bi的形式(a、b均为实数),这就是复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用虚数和复数表示的量,所以虚数总让人感到虚无缥缈.随着科学的发展,虚数现在在水力学、地图学和航空学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掌握和会使用虚数的科学家眼中,虚数一点也不"虚"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和复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所谓四元数,就是一种形如的数.它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 、y 、z 为实数)组成的.四元数的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向量、张量、矩阵、群、环、域等概念不断产生,把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这些概念也都应列入数字计算的范畴,但若归入超复数中不太合适,所以,人们将复数和超复数称为狭义数,把向量、张量、矩阿等概念称为广义数.尽管人们对数的归类法还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认数的概念还会不断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鹿姓起源有,谁知道么

鹿姓来源:(1)周代卫国大夫食邑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其后以邑为氏,称鹿氏。

我的起源旅行者之鹿怎么兑换

要兑换起源旅行者之鹿,您需要参加相关活动或完成特定任务。通常,游戏开发者会在游戏中推出活动,玩家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收集特定物品或达到一定的游戏成就来获得起源旅行者之鹿。

鹿的起源是多少年前

鹿的家族已经有三千多万年的历史,最早的祖先是古鼷鹿类,个体很小,不大于一只大兔子,四肢很长,背脊弯曲,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脚上有四个指,只有中间的两个承担着身体的重量,他们生活在始新世晚期。

北方人说的“俺”是怎样演化来的

开封话“俺”“我”同时用!“俺”在开封话里只做定语才用,比如俺俩,俺家等。主语宾语都用我。比如我送俺朋友回家了,而不能说“俺送俺朋友回家了”。

为何许多人都说红楼梦宁国府很,具体有

宁国府的主要体现在宁国府的族长贾珍身上。

贾珍,贾敬之子,贾演曾孙。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他在宁国府的位置相当于荣国府的贾琏或者贾宝玉,不同的是,他宁国府三代单传,不似荣国府人丁兴旺,贾珍之父贾敬又一心好道,成年在玄贞观修炼,家事一概不管,因而贾珍可以说是宁国府的实际掌权者。然而,这个实际掌权者的所作所为,却是让祖宗即使泉下有知也不得安息。

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贾珍在其父亲死后,由于守孝期间不得观优闻乐消遣,便想出以习射来破闷的法子,每日里和一众纨绔子弟烹羊宰牛,吃喝玩乐还不尽兴,后来渐渐发展到聚众。带累族中一帮亲友中的纨绔子弟如薛蟠、“傻大舅”等人,为娈童争风吃醋,五毒俱全,无恶不作。

薛蟠是谁带坏的?贾珍。本来一开始薛蟠还不想到贾家呢,生怕被姨父拘束,谁想来了贾府,遇到这么多的纨绔子弟,更兼贾政忙于事务,而身为族长,贾珍却五毒俱全,带领狐朋狗友聚集一处,故而带累的薛蟠比以往更坏了十倍。

次日,连祖宗都看不下去了:

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吒,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

在天有灵的宁国府祖宗,怕是不得不叹了吧?在父亲死后聚众吃喝嫖赌,全无悲哀。而在另一个人儿媳秦可卿死后,他却恣意奢华,以名贵棺木樯木为棺,“哭得泪人一般”,甚至众人在问如何料理的时候,他竟然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秦可卿葬礼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让儿媳妇死后体面些,不仅在葬礼上大肆铺张,还因此专程为儿子贾蓉捐了一个官儿,只为那句榜文上的“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其奢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因为儿媳之死,他悲痛过度,如丧考妣,“因拄拐踱了进来。”自己不能够顾得上料理,只好请凤姐来料理秦可卿后事。再联系其在父亲贾敬死后,“贾珍父子忙按礼换了凶服,在棺前俯伏,无奈自要理事,竟不能目不视物,耳不闻声,少不得减些悲戚,好指挥众人。”儿媳妇死了哭得泪人一般不能料理,父亲死后竟然这么镇定。甚至在听到两个姨娘(二尤)也来了的时候,贾蓉还和贾珍“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想必大家不问便知了吧?因为看到后面大家全知道了。

贾珍与儿媳妇爬灰

若说贾珍此人虽然“爬灰”但对秦可卿情有独钟,似乎看官尚可谅解一些,毕竟还可以解释为所谓真情战胜一切可以云云,但事实并非如此。

贾珍之好色而淫,在《红楼梦》处处都有表现,已然成为世人皆知的事情。比如焦大: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焦大作为一个下人敢如此公然骂出来,可见贾珍和秦可卿的事情,合府无人不知了。比如:

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并合族中的内眷陪坐。闻人报:“大爷进来了。”唬的众婆娘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身,二则过于悲痛了,因拄拐踱了进来。

为什么几位内眷一听到“大爷进来了”就往后藏之不迭?这不正说明贾珍此人好色成性,只要略有些姿色的,都会刮剌上手吗?也间接说明了贾珍之“色名远扬”。不然,若宝玉者,女子(如小红者)想要亲近还来不及,何至于此?

王熙凤

另外,在“叔嫂逢五鬼”的时候,薛蟠的忙碌可谓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连薛蟠这样的人都防着贾珍,可见贾珍在众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后来,贾蓉续娶了妻子,接受了上次的经验教训,“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

香菱

有了这些,再来理解贾敬死后,贾珍和贾蓉、贾琏与二尤的丑事,也就不在话下了。但因此说此人完全无情无义,却也未免胶柱鼓瑟,毕竟他为秦可卿之死所呈现的哀痛,不是装出来的也没必要装。作为公公这样不顾形象,倒可以说是真情流露吧?但似乎是贾珍所长,先是与儿子共享了老婆,后来则又一次带累尤氏姐妹堕入阿鼻地狱。可怜的秦可卿和 “二尤”,至死才知道了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尤二姐竟不全是被凤姐害死的,而是被自己的“污名”所害;尤三姐也不是被柳湘莲气死的,而是被自己的“有耻”所累。

尤三姐与贾珍

贾珍不仅在男女关系上极为混乱,而且在“男男”关系上也是不清不楚。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既然是贾蓉和贾蔷关系好,那有什么可避讳的呢?何至于连奴仆都“诽谤主人”呢?再说了,哥俩好啊,贾珍一个长辈避什么嫌疑呢?但是别忘了贾蔷这人长得漂亮啊!贾珍还溺爱。他对儿子贾蓉也没这么溺爱。其中隐晦,不言自明。

贾蓉

贾珍对儿子可真够刻薄的,刮剌了自己的儿媳妇不说,平时对儿子贾蓉也并不怎么样。

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

贾蓉在家中的地位和处境,可想而知。贾珍自己荒淫爬灰,却丝毫不容别疑他的权威。真让人感觉汗颜。

对于柳湘莲,不仅薛蟠垂涎过,贾珍也是。

柳湘莲与薛蟠

因其中有柳湘莲,薛蟠自上次会过一次,已念念不忘。又打听他最喜串戏,且串的都是生旦风月戏文,不免错会了意,误认他作了风月子弟,正要与他相交,恨没有个引进,这日可巧遇见,竟觉无可不可。且贾珍等也慕他的名,酒盖住了脸,就求他串了两出戏。下来,移席和他一处坐着,问长问短,说此说彼。

只是薛蟠呆里呆气,没弄清楚状况,故而白白挨了打。贾珍却被作者轻轻放过了,他自然要比阿呆聪明得多。

其实贾珍之男女通吃自非一日了。吃喝玩乐之时,娈童自不必说。此世家公子恶习,宝玉亦不能免。所不同者,宝玉知道尊重。

曹雪芹曾经在秦可卿的判词中毫不留情地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意思是贾敬不能继承父业,还放任子女胡作非为,最终导致了整个贾府的溃败。贾宝玉虽然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气,但决不至于像贾珍父子那样无耻,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个贾府的罪状。真正的原因是敌对势力在政治斗争中要尽量抓住把柄来整治对方。作者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并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端——秦可卿的诱惑。其实,酒不醉人人自醉,秦可卿何尝不是一个可怜之人。溃败的真正根源,还在贾珍。

病重的秦可卿

那么,贾珍这个人是不是凭空而来的呢?他有没有原型呢?

有!他就是西门庆。好色而淫相似,但西门庆尚且不至于。虽然好色,阅女无数(有人统计过西门庆染指的妇人计有19个,这还不算他的正妻吴月娘),但西门庆也曾经因为爱妾李瓶儿之死而痛不欲生。

西门庆也不顾甚么身底下血渍,两只手捧着他香腮亲着,口口声声只叫:“我的没救的姐姐,有仁义好性儿的姐姐!你怎的闪了我去了?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罢。我也不久活于世了,平白活着做甚么!”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

由此可见,再荒淫无耻之人,也是有情感在内的。作为最信奉“食色性也”的商人,西门庆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撩妹,而且其道行本事比贾珍厉害多了。

然而,有情不等于长情,更不等于深情、至情。贾珍之于秦可卿如此,西门庆之于李瓶儿亦是如此。贾珍作为宝玉的对立面,不过是因欲而情的代表。另外,秦可卿和李瓶儿的性情,也忒相似了,都是温婉柔顺而又在欲海里面挣扎之人。篇幅所限,不及细叙。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历史上搞笑的打油诗都被人翻来覆去嚼烂了,毫无新意,南宫寻欢作为当今文坛打油诗创作达人,随口念叨那么几首,想必也能搅动打油诗江湖风云。啼笑皆非那是段子,哭笑不得才是诗词。

不信?桂花,上菜!

1

中年Ⅰ

人到中年不得已,

保温杯里泡枸杞。

皮糙肉厚还油腻,

一顿能吃五斗米。

2

中年Ⅱ

大枣枸杞保温杯,

将军肚里藏余威。

聪明绝顶君莫笑,

会吃会喝还会吹。

3

广场舞

身姿曼妙无人睹,

何不去跳广场舞?

踩着节拍踏着步,

扭完胳膊扭屁股。

4

而立

天生我才有啥用?

工地搬砖都嫌重。

一事无成立不起,

三十年来如一梦。

5

比高

欲与天公试比高,

先得定个小目标。

比如挣它一个亿,

动动嘴皮轻飘飘。

江湖

英雄不要问出路,

流氓不要看岁数。

既然闯荡在江湖,

做人就要有风度。

好汉

喝酒吃肉充好汉,

啤酒能喝一瓶半。

别人笑我酒量浅,

我笑别人喝得慢。

所爱

偶尔开窗听鸟语,

也曾闭门读。

最爱抱枕思美女,

一旦睡觉如死猪。

南宫寻欢曰:高雅的诗词千篇一律,让人读来晦涩难懂;有趣的打油诗万里挑一,让人读后津津乐道。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打油诗不当诗词,别拿南宫寻欢当文化人。

打油诗比起律诗和绝句而言,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格式规范,少了束缚,更便于发挥。正因如此,打油诗如果想存活于世,就应该比正常诗词更有内涵与价值。

南宫寻欢势单力薄,舞文弄墨,写诗为乐,让孤独的不寂寞,让寂寞的不忧伤,让忧伤的不痛苦,让痛苦的不撕心裂肺。

生活,无非就是被别人笑笑,然后再笑笑别人,没有过不去的槛。

不开心了,读几首打油诗,算是自嘲,也是嘲笑一切的不如意。

愿每一个诗情画意的我们,都能被这个鸡毛蒜皮的生活温柔以待。

我是南宫寻欢,有缘再会^_^
鹿姓氏 分布鹿氏家谱 鹿氏起源 鹿氏现今
为您推荐 : 禁区  疯狂消消消  京剧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