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有考研兴趣,但对考研的了解仅限于把考研当考试的同学,我建议你先打开研招网,查阅考研百科,了解考研常识和流程。
燕赵网-考研百科
- .然而,相信书总比没有书好。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你看了两张高分落地体验贴,但他们的观点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我认为当你阅读一篇经验帖时,你应该明确你只是来学习它甚至阅读故事的,最适合你的考试准备攻略只有明年3月你才知道。
一、择校
不得不承认,选择大于努力。考研必修课第一课是博弈论。游戏成功是320,游戏失败是380,没有书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复试线后在各大课题组广为流传的图片:
仲达大学专攻338
同济大学330研究所
同济软工330
南大软工345
浙江大学软创320
吴安335
北京大学理工学院330
预研计划339
首先研究soft worker 340
科技大学软科376
浙江大学规划学院378
北京大学软微380
HKUST规划375
华科集学370
北京大学信息学部380
北京大学智能380
北里一机301
北航劳动300
科学大学岛329
军事计划335
武大手册335
人大硕士330
人大硕士30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评价很高350
清华清华335
高航科学院305
南开学硕300
南开专硕310
北京数学规划学院324
复旦鸡蛋米345
电气工程335
复旦蛋软334
电气网络安全330
华科网安300
厦门大学劳动315
(我并不挑剔它是否正确,但它很好地证明了“选择大于努力”的观点)
在我看来,考研择校包括两个部分:
1.确定考试科目
结合自身优势和规划,选英语一还是英语二,数数一二,408还是自命题。我建议尽快确定,以便购买教具并开始复习。毕竟中途跳车必然会带来沉没成本。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大学目标,那么其实考试科目也已经确定了。如果你犹豫不决,我只能给出以下建议供你参考。
(1)要想考得好,基本上要数一英语一英语。可供选择的院校远不止12所、21所和22所。
(2)毫无疑问,英语一比英语二更难,但英语跳跃的下沉成本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
(3)关于数一和数二哪个更难有一点争议,但我认为毫无疑问,数一的难度大于数二(仅我认为)。一号的复习内容是二号的两倍左右。而且线面积分和无穷级数的难度,尤其是入门难度不低,今年的概率论也很难。另外,以我自己为例,对于容易精神内耗的人来说,考研后期,尤其是12月份,傅立叶级数、伯努利方程等边角知识点真的让我精疲力尽。毕竟数学忘记一个知识点是五分起步。对于选择11408的同学来说,复习内容的广度绝对是噩梦。我考完数学后(当时感觉数学考砸了),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初为什么不选择数二。
让我用四个字来总结数学科目的选择:量力而行。
(4)至于408还是自命题,我只能说各有利弊。
408的优势之一是你不必提前决定你想进哪所学校。即使当你正式注册时,你仍然有很大的回旋空间。你可以选择北大,中国,中国,中国,甚至211和双飞,这样你可以在注册时估计自己的水平并决定进入哪个机构。第二,408不像自命题,不存在信息差,你不需要到处找资料、找真题等。毕竟有些学校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躲起来。
至于408的缺点,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我理解四本书的含金量,尤其是对于考过的学生。而且408特别喜欢考一些精细的知识点,一不小心2分以上就没了。而且408大题的难度还在,对于跨考学生来说复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我是普通班,本科阶段四门课平均分90。我觉得我的408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考场上还是有很多我没见过的知识点(重点批评今年的计划网)。
更详细的408相关知识和备考建议将在后续文章中给出。
自命题难度不一,但总的来说,只考一两门的自命题复习压力肯定小于408。选择自考命题意味着跳的下沉成本在增加,尤其是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你基本上会锁定学校,没有回旋的余地,但你很难跳走,也很难同时有其他人跳进去,而且目前计划参加408考试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有更大的机会找出自考命题(例如, 今年几个985自考命题普遍遇冷)(重申:考研必修第一课是博弈论)。 而且自考命题一定要注意信息差的问题,收集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改考408是大势所趋。当你选择参加考试时,你也应该小心学校的背刺。
2.确定最终目标
从你开始准备考研到报名结束,“在哪里考”这个问题始终在进行。尤其是考了408的同学,选择余地很大,同时也会加剧你的选择难度。毕竟,一念之差可能会导致你一整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学习热情。择校不仅仅是选择学校,还要确定学院和方向。假设你是浙江人,你想进入浙江大学11408。即便如此,当您注册时,仍然有:1。设计院-计算机科技,2。设计院-软件工程,3。设计院-网络空间安全,4。设计院-电子信息,5。控制研究所。
因此,与其在数百个选择中大海捞针,不如做排除法来一步步确定自己的目标。
对于世纪择校问题,我只能给出以下建议:
(1)问自己是想做科研还是想找工作。硕士可能不是实习,但如果选择硕士,基本上很难实习。而且如果你将来想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是简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没有科研天赋,所以我的目标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化,比如软科、软微、软浙等等。
(2)你认为你的优势在于初试还是复试?目前初试和复试的常见比例分别为55、64和73。有初试为王的学校,也有复试固定的学校。初试复试的比例越高,你的高分被刷的风险就越小,但也意味着你的低分被反超的几率就越小。我认为我的简历真的没有优势,我的英语听说能力大约为零,我真的很难接受复试比初试2000小时的努力多20分钟。所以我择校的时候基本都是通过55的学校。
(3)是否可以参加机考和笔试。很多学校不仅有面试,还有机考笔试,特别是对于跨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害怕机考和笔试。以上面为例,总成绩=初试500分+机考100分+面试100分。这个比例完全是实力为王。(另外我插一句,机考意味着复试更容易逆袭,也更容易翻盘。比如今年复旦文科跨考429分的老板,考计算机考砸了。)
(4)无论你是想稳定还是想竞选名校,你都只是想有一个好的学术生涯或名校情结。这都是你个人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有必要纠正一些学生的误解。考研难度不能只看学校。就像我上面说的,即使是浙大11408也有10+个选择,它们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大。其中最难的复试线是浙江省的380,最简单的复试线是软科软件工程方向的320,而且是等额复试,可以说是点击投递。类似的专业都是如此,更不用说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区别了。这也提醒你,择校时收集信息非常重要。除了官网,我个人认为考研群和微信官方账号是更好的渠道。
(5)最后,这是一个不太重要的经济问题。你不需要关注硕士学位,但你必须考虑学费和是否提供宿舍。硕士学费每学年不到1万,肯定会提供宿舍。硕士第一学年的学费可能高达3.4万英镑,有些学校不提供住宿。例如北京大学理工学院,考虑到三年的学费9万,以及在北京租房三年的费用,许多学生不得不权衡自己的家庭。
此外,还有池的问题,这是一个纯粹的游戏。就我个人而言,我绝对不能接受个位数的池,但如果池很小,则有更大的机会错过。
(补充)除了以上几点,学校自身考试的特点也很重要。比如有的学校复试分数小,初试为王,而有的学校(比如中科院的学校)非常重视复试。比如有的学校极其保护个人意愿,不存在学历歧视(浙大被点名表扬),而有的学校喜欢接受调剂,学历歧视极其严重。而这些信息取决于你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
二、规划
1.介绍
对于许多有考研想法但还没有下定决心的学生来说,“我现在可以准备吗?”经常被问到。我只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首先,我认为在学校第三年之后正式开始是最合适的时间。太早容易导致后劲不足(我个人比较吃亏),太晚可能导致后期复习时间不足。暑假再开始也不晚。不管多晚,时间有点紧是难免的,但我也有一个为我的学校准备50天的例子。当然,如果你在dy xhs上看到“三个月跨考零基础11408冲北大”的标题,我只能说看图就好。
2.时间规划
有计划才能有秩序,但我不是一个喜欢每天按部就班制定计划的人(主要是坚持不了)。所以我觉得首先要把握一个大概的计划:从现在开始到暑假-基础阶段,暑假期间-密集阶段,大四开学到考研前一天-冲刺阶段。这个总计划有点老套,但我认为总体上是合理的。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出每个科目的详细计划(仅供参考,再次声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经常听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每天工作* * *小时够吗?”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的鼎盛时期(暑假),每天大约10-12个小时。后来由于状态问题,每天只能坚持6-8个小时,甚至荒废了十几天。其实每天回答* * *小时是没有意义的。这和学习三个小时是一样的。花三个小时写一份数学模拟试卷和听三个小时徐涛的网课能一样吗?很多人喜欢用番茄todo录音,我也尝试过一段时间,但我觉得很容易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所以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回答,你自己心里要清楚。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准备考试,你肯定会有时间的(比时间多,是绰绰有余的)。不追求时长,只追求进度。
总而言之,当你大三并决定考研时,从现在开始无疑是最合适的时间,你完全不用担心。如果你是大二甚至更早的学生,也许试着考个研究生也不错。如果你决定考研,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背单词是最划算的事情。(2)看微信官方账号中的经验帖和院校考试形势分析,提前确定考试目标。(3)如果真的想复习,就看看数学和专业课的基础类,达到期末考试的水平。(4)为复试准备一个计算机相关的项目(顺便说一句,这真的很重要!!!)。
当然,当然,如果你说你的目标是420+,你打算复习整整两年,我还是会说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3.报班或自学
首先,我个人是全职网球运动员(报过几个两位数的班)。不知道如何评价线下工作。我觉得缺乏自制力的人可以试试。如果在网上上班,报班的好处大概就是答疑和打卡监督。如果你家境殷实,我赞成支持原著。
三。后记
最后,我还是要重申,择校是考研的第一关,也可能是最后一关。好高骛远,不要好高骛远非常重要,所以准确评估自己的实力非常重要。问问自己是否想安全着陆。选择权在你,别人只能尊重你的选择。
最后,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我以自己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备考择校的心路历程。我是23年12月份考的,也就是24年的考研。22年6月开始有考研的打算。从一开始,我就明确表示我只会工作,不会做科研。此外,我害怕数学,所以我最初的目标是软。但是这个时候时间太多了,所以我的前期复习主要是看数学基础课,背单词,看望岛408网课。在此期间,我了解到了圣软卫,一眼就成为了圣软卫的忠实信徒,渴望被深埋在雪中,而此时时间如此充裕,考二号有点浪费,于是我开始转考一号。事实上,2003年3月开学前的复习只是断断续续的玩耍,唯一有帮助的就是背单词。当我在2003年3月正式准备考试时,我的词汇量为1W,这对我后来的英语复习帮助很大。
墨背词词汇测试
英语词汇量直接影响英语阅读能力。虽然我的六级分数很稀疏,但我觉得我的阅读能力不错。
2003年12月6级
回到主题,从2003年3月到2003年7月,这段时间是复习基础阶段,在此期间我完成了数学和408的基础学习(具体的复习策略稍后将与您分享)。暑假期间留校开始了强化阶段的学习。时间到了9月份,我的状态开始不对了。我整夜失眠,数学越学越落后。我开始意识到我可能不会通过考试。在预报名的第一天,我毅然决然地申请了省软委。但后来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最终,柔软的微型把戏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选择了跳车,放弃了我的10001(现在看来,跳车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考虑到今年软的情况,如果我不跳车,我很可能会成为炮灰)。经过一番考虑,我选择了浙江工业大学的数据。跳车后精神压力减轻了很多,但数学的退步还是让我身心疲惫。时间到了11月底,我开始逐渐腐烂(看了三本小说,在数学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凌晨四点看到了神秘之主,直接影响了我的数学发挥),因为我的身心实在撑不住了,我开始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为我是一个抗压能力一般,容易精神内耗的人,所以在考研结束的时候心态崩了开始腐烂是我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最危险的事情。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教训。在这种情况下,我断断续续地学习到了最后,但幸运的是我坚持到了最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写经验贴远比想象中累,后面会和大家分享各科的复习经验。我经常写作,想增加一些新的东西,我真的不擅长写作,所以如果我想的话,我会先写在这里。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