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袋下载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刺客信条:奥德赛》坚定士气陶片的位置在哪里?(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刺客信条:奥德赛》坚定士气陶片的位置在哪里?(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2023-10-27 11:13:35

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解题思路: 您好,首先对您勤学好问的精神表示欢迎,希望解答使您满意。

解题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的统治,标志着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制度推向高峰,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的反抗

(第一课 ) 从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战争、第二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 南京条约 》

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 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外势力联合义和团运动

●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战争(1840——1842):●三元里抗英: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 岛 给英国,破坏了的领土;(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沿海门户;(4)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影响: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了旧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战败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割 辽东半岛 、 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①使的领土和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的财政和经济。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义和团运动。结果:清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1)清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界 ”,界内不许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界就成为列强在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赔款以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界成为列强在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清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二课)战争

1、 了解南京大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实验。

2、 了解中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 了解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战争路线。

3、 了解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认识战争胜利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的革命

(第一课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

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人最早提出的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为临时大总统、纪元

4、《中华临时约法》:内容: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第一个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君主制度、建立中华的历史意义:

(1)性质: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①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获得了一些民利,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新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内惩”(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3、 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组织的建立

(2)一大(标志着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

(3)革命纲领的制定(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最低纲领(革命纲领):军阀,国际帝国主义的,统一为真正的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帝国主义,军阀统治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工人组织武装举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发动四一二(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5、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和武装夺取的开始。今年80周年纪念。

(2)井冈山革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6、 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 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 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9、 了解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1949年春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0、认识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历史从此结束,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即将诞生。

国际: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民族和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的成立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1)选举产生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国家性质:新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诞生: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的诞生

意义:(1)新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新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新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次全国的召开,是政治生活中进一步化的标志,它结束了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理解制度、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49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召开,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监督;是执政党,各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与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 一步完善:1982年十二大,确立了与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意义:使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6、 了解“”构想的提出:80年代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7、 了解、澳门的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复对行使;1999年12月20日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

意义:的回归,标志着洗雪了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8、 了解《告》: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9、

■ 第五单元 现代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标志着新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 解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3、 了解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是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原则。(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5、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局面,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美国、日本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6、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7、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

(1)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1997年,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 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了解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基础

内容:a废除债务奴隶制为自由民(平民与贵族) ;b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

意义:废除氏族残余,奠定雅典政治基础

2、 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

内容:a 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b 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员会;d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政治

3 、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六世纪―黄金时期(鼎盛)

内容: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 b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c 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值”执政;d 陪审法庭形成,主司法、监督;e 十将员会权力扩大:(军政大权);f 公职津贴制度、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政治的黄金时代

4、罗马法形成过程:产生-发展―形成

A.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B.发展阶段:公民法:前3世纪之前,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5、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a 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它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基础。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性。

■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标志:1689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内容: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 b、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

③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统治)

2、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权利: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

3、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

4、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阅读111页图示)

5、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1941)

行--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6、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1年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 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宣言》主要内容:1848年2月《宣言》发表

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

(1)1871年3.18无产阶级革命胜利:1871.3.18。无产阶级建立--巴黎公社:1871.3.28

政治: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实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11.7)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2)、战争引起革命:二月革命 1917.3.10 两个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 vs资产阶级临时(矛盾)

(3)、《四月提纲》(和平过渡) 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 资产阶级统治

4、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作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A、 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 资级统治建立社义制度,改变历史发展方向。C、 打击帝义统治,推动国际无级革命和被民解运动的发展。D、 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

5、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的建立的概况: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义制度在基本建成

■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雅尔塔体制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A、杜鲁门主义(政治):1947.3 遏制主义;B、马歇尔计划(经济):1948.4 扶持和控制欧洲; C、北约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 集体防御。 D.“华约”组织成立 1955.5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2、了解德国、朝鲜的和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的:1949 西德--东德

朝鲜的:1948 .8大韩;1948.9朝鲜主义共和国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撤走)

3、了解 “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

(1)、“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

(2)、《巴黎条约》1951年 “煤钢共同体“(6国)

(3)、《罗马条约》1957年。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

(5)1973-1986: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4、了解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a、1955年,人均收入超过了战前,标志战后经济恢复完成;b、1956-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c、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5、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1961年 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宗旨: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6、了解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a、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西方和平演变; b、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c、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1991.8《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国名改变

(2)、解体:独联体成立:-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

(1) 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

最终答案:略

夏朝是否存在

知道西方为什么反对夏朝吗?那是因为夏朝比《圣经》的历史早两千年,如果承认了,那么就说明他们的圣经是扯蛋的。其次,夏朝的证据不是没有,只不过人家不敢承认,拿易经来说,还有禹王碑等等这些,另外夏朝的每一代君主都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尚书中有,左传中有,世系表非常明确,历史记录也是十分完备。不承认夏朝的是教,他们怕承认了,他们的理论就是错的,所以总是企图颠覆我文化,可恨的是居然有一些数典忘祖的人还跟着跟风,去附和人家。

面具起源

面具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了,因为人类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使用面具。古老的文化和仪式中,面具在很多场合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戏剧、舞蹈、祭祀、仪式和儀典等活动中使用。面具可以用于隐藏人的真实身份、扮演各种角色、表达情绪或者象征某种力量。在文化和信仰上,面具也有着深刻的涵义。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使用面具的传统,比如印第安人的面具、非洲部落的面具、古埃及的面具等等。

然而,面具的使用不仅仅是文化和信仰的体现,也有一些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例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面具是统治阶层用来隐藏身份的工具,因为戴上面具之后,人们就不能轻易地分辨一个人的真实身份,这就有利于统治者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面具也被用来表达一些政治和社会言论,例如匿名者面具就被当作反抗和改革的标志。

总之,面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在文化、信仰、政治和社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涵义。

为您推荐 : 禁区  京剧猫  疯狂消消消 
标签: